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根据《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特制定《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二、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方式
  (一)落实推进责任,调动各方力量。明确部内各单位和各地教育部门的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同推进工作。
  (二)强化试点引导,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调研,抓好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鼓励探索,培育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三)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成效。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范畴,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加强检查指导,通报督导检查结果,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三、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目标
  完成《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部署的项重点工作,使教育信息化切实惠及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
  一是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6.7万个教学点,实现项目原定目标。
  二是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并力争实现80%以上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
  三是各级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普及共享取得明显进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初步完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全国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20%以上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20%以上的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学活动。
  四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全国100%教育机构、学生和部分教师等数据入库。
  五是对100万名以上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己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1.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原定目标
秋季开学前,使纳入建设的全国约6.7万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安装到位、资源配送到位,秋季开学后逐步投入使用,基本实现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并力争实现80%以上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
  2.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推动各地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约10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国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50%。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已有建设基础上查缺补齐,为上述已接入宽带网络的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建设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
  3.实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推动80%以上职业院校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并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普及,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力争实现全国50%以上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
  4.制订完成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方案
制订完成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改造项目方案,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立项支持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推进优质资源广泛共享
  5.开展国家数字教育源建设与应用总体设计
  研究制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总体方案,发布各级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指南,指导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6.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督促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组织名校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教学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引导普通高中开好选修课程。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覆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教师培训的优秀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10000学时。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反邪教教育、公民教育、阳光体育活动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紧缺性专题教育资源500学时,以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专题教育学习实践社区100个,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共享。
全面启动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等数字产品的研发,2013年秋季推出部分学科试用性产品。
  7.促进职业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推进“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施,做好成果验收和展示;支持建设一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加强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名师名课音像及专业群落网站等数字优质资源开发。
加强职业教育资源认证体系建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覆盖职业学校19大类专业的网络课程400门、虚拟仿真系统50套,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共享。
  8.促进高等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上网课程总量达到400门,强调和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走向世界;重点建设更加适合高校学生提升文化素质的课程,鼓励高校建设创业教育课程,试点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和部分专业导论课程。继续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遴选审核第一阶段建设成果在“爱课程”网上提供服务;组织第二阶段课程建设申报;立项建设资源共享课重点课程,在资源多样性、丰富性及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制度建设,形成知识产权保障、质量保证和监管机制。开展新一阶段“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建设。确定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建设100套本科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实践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建设3000门左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的国家开放大学微课程。推进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集聚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和相关数字化学习资源60TB。
 (四)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
  9.加快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步伐
  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有效机制,重点推动中小学与中职学校机构空间和教师空间建设,带动学生空间建设,使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600万个。其中: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设网络学习空间达到130万个,依托国家开发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开设网络学习空间达到300万个,依托其他平台开设网络学习空间达到170万个。
  10.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
  督促和指导各地和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创新仿真实训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整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职业学校数量达到20%。
  督促和指导各地和中小学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使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不少于20%(农村学校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进一步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完成以学习平台、教务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网络学习空间等应用。
  (五)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11.推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和规模化应用
  扩充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存储和服务能力,丰富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信息,提升和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形成为10000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为30万名教师和100万名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利用空间提高教师研修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12.初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六)加快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3.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
  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中央级教育管理门户,为国家重大项目实施提供监管和支撑。完成中央和各省两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形成数据集中、系统集成运行的应用环境;建立全国学生、教师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全国联网;初步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100%教育机构、学生和部分教师等数据入库,开始为教育监管、决策、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培训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技术及应用骨干人员,保障系统长期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七)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训
  14.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
  制定相应政策,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培训100万名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其中: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培训20万人,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企业合作培训10万人,国家级培训70万人。教师培训要向已完成项目建设的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70%以上教师的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队伍建设,力争为全国50%以上的职业院校培养1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1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1名校园网网络主管。
  15.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
  举办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和执行等相关内容,培训地市教育局长、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职能处室处长,以及部分中西部地区县级教育局长。共举办4期、每期培训170人。
 (八)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16.全面推进第一批并启动第二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按所负责教育领域,分工负责推进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中的351个中小学信息化试点、179个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66个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56个区域信息化试点和30个专项信息化试点,发挥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性,深入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年中召开若干现场会,总结成功模式,推广典型经验。年底形成典型经验材料汇编报部党组。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和发展需求,适时启动第二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九)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7.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向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文,要求各地加强统筹,成立相关业务处室参加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教育信息化工作分管负责人和责任处室,归口管理和统筹协调本地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
  18.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
  明确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运作模式,整合发挥各地电教馆、教育电视台、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等相关机构作用。组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南》,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给予分类指导,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组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完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技术委员会,落实教育信息化标准管理审查机制,制订和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设立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组织开展信息社会条件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大战略问题专项研究。
  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制订《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暂行办法》,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范畴。制订《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重点督查各地2012—2013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编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统筹指导。
  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监测统计系统,及时掌握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发布年度进展报告。
  19.健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环境
  商财政部门,落实财政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
  出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的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探索允许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信息化服务等相关政策,初步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进展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本期目录